全面介绍{ADWords}
成都[切换]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官方微信 网站地图 关于我们 订制旅游
相关线路推荐
首页>>旅游超市>>旅游信息>>出行参考>>旅游常识>>
福建漳州赵家堡 南宋皇族后裔悲情遗梦
福建漳州赵家堡 南宋皇族后裔悲情遗梦
人气:0统计中… 更新时间:2011/4/1 信息编号:919

 

 

  回顾宋王朝 溯源赵家堡
 
  面对这座古老的城堡,木宋王朝兴盛衰亡的历史画面不断从眼前闪过,不禁让人感慨万端。公元960年五代后周的检点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一夜之间黄袍加身成为一代君主,进而统一了中国,开创了宋朝三百多年的基业。
 
  北宋时期京城汴州的繁华景象,仅从一幅“清明上河图”中便可见一斑。你看汴河两岸房屋鳞次栉比,街市车水马龙。尤其在那座高大的拱形桥上,骑马的、坐轿的、推车的、挑担的熙熙攘攘,人流涌动,我们仿佛能听见那不绝于耳的谈笑叫卖、喧哗嘈杂之声。然而这一页很快便被翻过。靖康之变,金兵攻陷汴京,徽、钦二帝和皇族全被俘虏北去,北宋就此灭亡。公元1127年赵构当上了江南半壁江山的南宋皇帝。在南宋都城临安,人们一面听到岳飞“还我河山”的悲怆呼声,一面却听到那歌舞升平的悠悠丝竹。正如诗里所描述的那样:“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金国灭亡后,元军又苦苦紧逼而来。当然西湖歌舞是挡不住蒙古骑兵南下铁蹄的,南宋的皇帝们只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往南逃。历史的悲剧最后落到了一个年仅九岁的小皇帝赵呙头上。
 
  公元1278年元将张弘范攻陷了南宋最后一个行都广东崖山。丞相陆秀夫抱着小皇帝投海殉国, 整个大宋王朝便在呼啸的狂风和滔天骇浪中被彻底埋葬了!然而与赵家堡有关的人物赵若和以及其字孙的故事却从这里刚刚拉开序幕……
 
  很少有人知道,在宋史的最后一页中,大将张世杰带领十六艘船只夺港而出。但是这些船只很快又被风浪淹没了。当时几乎没人知道,在这十六艘被“淹没”的船中,其实有四艘终于逃了出来。船上载着年仅十三岁的闽冲郡王赵若和以及侍臣许达甫、黄材等。在逃出元军包围和风浪之后,顺着海流向北漂泊,希望能回到他的封地福州,再图恢复。但在厦门的浯屿一带再遇台风袭击,他们只好解散随从,趁夜色弃船上岸潜入太武山下,隐藏下来。直到元军不再搜捕南宋宗室,他们才到漳浦县的佛昙镇隐姓埋名,改姓黄(取“黄”“皇”谐音)居住下来。
 
  岁月匆匆,一转眼元朝统治结束了,在明朝洪武18年经朱元璋恩准,这些宋皇室的后裔才公开恢复了赵姓。明万历二十年,赵若和的第九代孙当了大官的赵范在退休还乡后,觉得佛昙地处沿海地区,虽有大型土堡梅月楼,但常受海盗侵扰,极不安全。加上当地杨氏家族的忌恨,经常寻事挑衅,便决定把家迁入内地。他选中了漳浦县湖西盆地东南侧,依傍着丹灶山而发育起来的硕高山。这里的青山环抱,远避海盗侵害和城市的纷华,田土肥沃,树木繁茂,可以养老课子,可以聚族蓄众。他先造了“完璧楼”再筑城墙及城中府第。他的儿子赵义继承父志又建造了外城,并在城中建造了大片园林、庙宇和房舍。
 
  赵义病逝于明崇祯十三年(1639年)。此后这座占地1 73亩,外城全长1082米,内墙长220米的古堡几乎没有再作过重大的修建。历经400多年的风雨,所幸的是虽在文化大革命后期遭到了局部的破坏,但还是基本上完整地保留下了一座原汁原味的明代古城堡。
 
  对赵范、赵义父子来说赵家堡不只是一个安身立命的窝,它更是一个皇室后裔世世代代割舍不下的梦。赵氏皇室有的支系已经被元军斩尽杀绝;有的支系已在艰苦的岁月中飘散湮没,而自己是幸存的一支。要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记住我们的祖先曾经主宰天下,一统江山曾属于赵家。说不定哪一天这大好河山重又归还到赵家的手中!这个梦不能丢,想丢也丢不了。于是他们便把它凝固在自己的城堡中。

 
 

  恶梦:快把南门堵住!
 
  作为一个城堡,最重要是它的军事防御功能:防御海盗贼寇的侵扰,保障家族生命财产的安全。赵家堡的外城全以石板纵横交错砌筑,又在墙体中填土夯实。城墙厚2.5米,高4—5米。墙顶铺石板,供人行走。 外侧夯三合土墙垛。现在的正门是原来的东门,城门匾刻“东方钜障”四个大字,点明了城池的基本功能。城门凸出城墙外,门洞宽4.8米,上建城楼。巍峨的城墙、城楼显示出非凡的气派。
 
  清晨迎着朝阳金色的光芒,看人们戴着斗笠,扛着锄头出城种地,或是有人牵着老黄牛从门洞里慢腾腾地走出,后面还跟着一头怯生生的小牛,那情景真是让人仿佛回到了古老遥远的农耕时代。
 
  不过与众不同的、最耐人寻味的是南门。赵范当初把堡址选在硕高山的北坡,面朝西北。出城南便是山,无路可走。这与一般城池坐北朝南的方向完全相反。向南门走去,小路荒芜坎坷,很难走。虽是夏天,树木下却铺满了隔年的枯叶,几只蝴蝶在面前乱舞。这里的城门比其他三处的明显矮小,城门上顶居然伸手可及。设计者似乎极不情愿地在城门外也造了一个小小的瓮城,看上去仅4米见方。瓮城的外门更矮,只及胸部,又被石头封死,只留一条石缝。看来当初赵范、赵义压根就没打算让人从南门出入。很明显,“往南”成了赵氏皇族后裔的一大忌讳。自从靖康之变被金军从汴州赶到江南,南宋皇帝就没有过舒心的日子,不久,又有元军大举进攻,一再追杀,他们就一再往南逃,直到被逼得走投无路,帝莴最终在广东崖山跳海自杀。虽然到了赵范、赵义的时候已是明代,身后早巳没有了元兵的追杀声,但祖上的屈辱经历却仍使他们刻骨铭心。赵氏皇族的后代绝不再往南逃了,绝不!用石块把南门封死吧,赵氏皇族的后代心向着中原,向着西北,向着昔日繁华的汴京!
 
  从城外荒野来看那城墙、城门要显得有气势得多。几条青萝藤从城头蔓延而下,正好挂在封堵的南门上,给古老的城堡更添一层神秘、幽远的沧桑感。这也许正是赵家堡特有的魅力所在吧!与南门相映成趣的是北门。尽管与南门同样荒芜冷僻,但是区别还是明显的:高大的城门全部石构,门框平顶,原有石刻匾额“硕高居胜”行书四字。门楼虽已毁,但略呈六角形的瓮城比南门瓮城大得多,且墙体厚达0.8米,墙上夯筑三合土城垛,内侧留有人行道。这一切都从实战需要出发,不象南门形同虚设。瓮城内有两通石碑,其一是赵范撰文的《硕高筑堡碑记》。城门内侧建有武庙、“父子大夫坊”与城门呼应。
 
  出北门原该是一座清朝中期造的房屋,但早巳坍塌,四周长满荒草。眼前只是一片杂乱的香蕉田和一条羊肠小道。坐南朝北的赵家堡,北门应该是正门,为何会沦落到如此地步呢?村民们有种种说法。其中一说是清代有个县令,看到赵家堡仍有“龙脉”存在,帝皇之气未绝,怕日后对清朝不利,便下令毁了北门前的一块平地,填了护城河,把这风水给破了。此后北门就变得如此荒芜冷落了。又有人把类似的故事搬到解放初期……反正,今天的赵家堡,南门被封堵,北门已无路,正门无奈地迁到东门。也许今天不会再有人去关心什么风水,龙脉和皇室气象了!那几个踩在“硕高居胜”石刻匾额上嬉闹的孩子以及正在碑前静静吃草的羊羔,似乎在说:这样不挺好吗?
 


  苦涩的梦:完璧何曰归赵?
 
  历史上的汴京设有外城、内城、大内三重,赵范父子刻意摹仿汴京城的布局也设置了外城、内城、完璧楼三重建筑。完璧楼理所当然是赵家堡的核心建筑。它平面呈正方形,边长22米,三层通高飞13.6米。底层以条石纵横交错砌筑,二、三两层以三合土夯筑。这是一幢闽西南的方形土楼与北方四 合院相结合的建筑。完璧楼正门上嵌有青石匾,阴刻“完璧楼”三个行书字。据说不久前匾上还有木结构的雨棚,以两根石柱承重。现已被风雨毁坏。墙上只剩下雨棚的痕迹。夕阳照映下两只燕子忙碌地飞进飞出让人想起:“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陪同我们的赵和斌老人指着匾额上三个字让我们仔细看,这字里有什么奥秘? “完璧”自然使人想到“归赵”。已在明代当官的赵范还念念不忘祖上从痛失半壁江山到赵氏天下易姓的历史。忍不住给自己的楼取名“完璧”,梦想着有一天赵氏子孙还能重新主宰天下,这一层意思不难猜想。而赵和斌老人下面的话就让人感到有点深奥了:这“完”字指宋元朝代的变迁一一上宋下元共出一字。“壁”字本来是上下结构,有意把它写成左右结构,又把玉字省去一点,让王字隐藏在启(房屋)字下面表示赵若和当年隐居、讳姓。而把辛字拉长表示度过艰难辛苦的日子。“楼”字则把右上部分草书成宋字,又与女字联成一个“安”字,表示着我宋裔子孙能够安居乐业,发扬光大,永放光芒!看着赵和斌老人那付虔诚认真的神态,再看看这古老的“完璧楼”匾额,让人不得不相信,这三个字里确实隐含着宋皇室后裔微妙复杂的感情:梦想、怨恨和无奈!
 
  完璧楼从外面看,是个巨大的方形堡垒。四面没有宽敞的大窗,只有楔形小窗供观察外面动静和射箭用。从中间一门进入天井,天井地面深凹下去1.2米,用条石平铺。西北角有石阶可下。走下石阶才发现石阶旁隐着一个暗道口。低头从暗道口探入,不料惊动了洞中的两只蝙蝠,“扑扑扑”地飞了出来,洞里可容人弓身前行。原来这暗道平时可供排水,战乱时可让人潜出内城。正门朝西,石构双层,用0.12米厚的大榕树板制作的双层门至今完好。两层门间留有孔隙,以备敌人用火攻时,可通过孔隙注水灭火。
 
  完璧何日归赵?对明代的赵范来说已是一个渺茫苦涩的梦。到了今天随着时代的变化更是成了一场荒唐的白日梦。当然早巳没有一个赵氏皇室后裔会做这样的梦了。
 


  甜美的梦:再现汴京风光
 
  把民居建筑与园林艺术巧妙结合,是赵家堡的一大特色。 在官厅前与西北面的城墙之间有一个很大的池塘,叫做莲花池。中间有条小堤把水面隔成两块。在内池里有座匠心独具的石桥:这桥若全用平桥则过于呆板;若只用拱桥则跨度太大,在一个池塘里突起一座过于高大的拱桥也不协调。于是我们看到了一边是20米长的平直的条石桥梁,两旁用石板作护栏,接着又与一座小小的拱桥相连,拱桥则以石柱作护栏。如此一平一拱倒映水中,巧妙变化,生动有趣。更有趣的是当地人把这内外池塘分别叫做潘池和杨池。潘,奸臣潘仁美;杨,忠良杨家将!而在那拱桥与平桥连接处的桥板上用隶书刻着 “汴派桥”三字。
 
  我们知道,当年汴京经历了几次黄河泛滥, 宋代建筑多被埋在七米深的黄土之下了。明洪武年间曾在原大内的遗址上重新建起高阁,迎龙碑于阁中,称龙亭。龙亭前的大路将一个小湖辟为两半,湖水一清一浊,俗称杨湖潘湖。这当然不只是巧合,不信再看:在赵家堡的佛庙边有座聚佛宝塔,塔高9.95米,正好是汴京宋代铁塔高度的十分之一,而且造型也与铁塔一样又高又瘦。赵家堡从来没有水灾之患却造了一座禹庙,并摹刻了岣嵝碑立于庙侧。而明代汴京也有禹庙,也有岣嵝碑。至于那小小的拱桥,造桥人生怕世人不能把它与《清明上河图》中的拱形桥联想到一起,还特意刻上“汴派桥”三个大字来提醒人们!
 
  如果说明代的赵范父子摹仿故都汴京城来营造赵家堡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那么更有趣的是前几年,开封市为了恢复宋代龙亭旅游景观,为了更接近历史真实,竟又派人到赵家堡来学习交流!
 
  在民居建筑中最值得一看的是官厅。这不仅由于它的宏伟,正座面宽19米,深达67.4米,前后共有“五落”,不仅由于门前立着几组高大的旗杆基座,更重要的是当我们看到那高得几乎难以跨越的门槛时,看到那门上如意云状的“门当”时,看到门前那对青石门鼓居然刻着游龙飞凤时,再联想当年汴京外城、内城、大内和赵家堡外城、内城、完璧楼的特殊布局,我们仿佛看到了皇室后裔所特有的对祖先伟业的骄矜、对宫廷生活的渴慕,对江山易主的悲痛与无奈……通过对古代建筑的观赏品味,居然能读懂古人的微妙的心态,这实在是很有意思的!不论当年赵范、赵义父子抱着什么样的心情把他们的梦凝固在他们的城堡里,对于今天我们游览者来说,那被石块封堵有藤蔓牵挂的南城门,那夕阳余辉中有燕子归巢的完壁楼,那晨曦里游着鸭群、映着云朵和石桥的潘池、杨池……都是美的,美得像梦一样!
 



  皇室后裔众生相
 
  赵家堡最吸引人的地方,除了极具个性的古建筑,便是至今生活在那里的黄族后裔。据说一个皇室后裔聚族而居长达400多年,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毕竟时代不同了,曾经成为他们动力也是沉重压力的皇族后裔的身份,对于今天生活在赵家堡的人来说已经无足轻重。我们采访过许多小孩和年轻人,他们大多压根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曾是大宋朝的皇帝。在成年人和老年人中也有不少人只知道自己姓赵,不知是第几代孙。赵氏皇族的后裔勤劳、热情、慈祥、善良,生活得很满足,至于什么祖先的贵贱荣辱,什么皇室后裔的身份对他毫无意义。 当然以上只是一种类型,另一种是对自己祖宗的历史和皇室身份较感兴趣的。前面提到的赵和斌老人便是较典型的一位。他还写过一些小文章如《完璧楼隐义浅解》、《福耀贺兰》等。在我们临走时他开出一张单子,希望我们能给他寄去十几张关于赵家堡各个局部的照片。他对赵家堡的开发前景十分关注。祖先的训导和奇特的习俗赵氏家族一直保留有完整的族谱,在族谱中有一页是赵若和记述自己随皇上逃难,被元兵追杀的文字。若干年后已是明代官员的赵范,翻阅到这里无法抑制感情的波涛,用饱含血泪的笔墨在族谱空白处写道:“为子孙者读此篇而不痛哭流涕非人也”!他的这种思想感情对后代子孙有着长远深刻的影响。有时成为他们发奋图强的动力,有时又成为他们背负着的沉重的十字架。
 
  我们在与赵家堡后裔的接触交谈中了解到, 在他们今天的生活中有些祖先世代流传下来的习俗,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每年过元宵节要举行“丁棹”仪式,这一年里结婚的,生子的都到祠堂来请客,全村16岁以上的男人都要来“吃丁棹”。可不要小看这每年一顿饭的凝聚力,它时时在提醒你是赵氏的后代。赵氏每增添一个人员都关系到家族的兴旺!每年正月十八要“行社”,把各个祠堂、庙里的菩萨全都扛出来饶着村子游行。值得注意的是不仅关帝、财神等等被视为菩萨, 自己的祖先也是当菩萨一样来敬奉的。在官厅里就有一个赵范的神龛,现在龛里的赵范泥塑像虽然简陋,但原先的赵范像是用名贵的沉香木雕成的, 可惜解放初被烧毁了。而据族谱记载,官厅里每年正月十五在祭祖时还要祭“十八帝神像”。所 谓十八帝神像是宋朝历代帝王的画像,当年由赵若和掌管。画像高约50厘米,宽约35厘米,藏在香木锦盒中,成为赵家的传家宝。五十年代还借到漳州展览过,后在文革十年动乱中遗失了。每年把从宋太祖赵匡胤一直到帝昺的十八位皇帝像拿出来祭供,这本身就是对皇室子孙的一种十分形象的教育。 再如每年正月的“考龟”活动,在场子里树起靶子,让赵氏子孙们参加射击比赛。分为50米、100米、150米三项,用火枪射靶。夺得前三名可获奖。奖品是让人意想不到的“龟”——用糯米粉蒸出来的既好吃又形神毕肖的龟形糕。小的10来斤,大的20—30斤。谁能把30来斤巨大的糯米龟扛回家就能引来许多羡慕的目光,是件非常荣耀的事情。村里的老人说,这是鼓励赵家后代不仅要学文也要习武,鼓励子孙通过各种途径建功立业。至于为什么要用糯米龟作奖品却谁也说不清楚。我们想“龟”与“归”谐音,是不是当初设奖的人期望子孙好好习武将来有一天能够回归北方,回归汴京?
 
  还有一个很奇特的习俗那便是结婚新郎新娘全穿白衣白裤,新娘还外加一条白色的围裙。结婚时新郎新娘穿着这白色的“象头衣”拜祖宗拜天地。手里还拿着白布条。这套衣服结婚之后要收藏在箱底,平时不能穿。只有在父母去世时才重新拿出来穿,并把结婚时拿在手里的白布条扎在头上戴孝。等“作七”(人死后七天)后再收藏起来。遇有其他长辈去世也可再穿。最终这白色的“象头衣”随着自己去世时入葬。这种在结婚大喜的日子里把白红喜事纠集在一起,让人们即使在结婚时也不忘祖先、不忘“孝”道,不知是否与帝昺投海宋朝灭亡有关? 相信历代祖先的身传言教和保留下来的种种习俗对赵氏皇族后裔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尤其在封建帝王的时代,它有着很现实的意义。即使到今天,它的影响还潜在着。
 
  赵家堡的人常常把近年来的一些“奇事”与赵氏家族的兴衰联系在一起,比如:一块占地约一亩大的石头突然无端炸裂;如在赵家堡西边小池塘里在福建省第一次发现“野生水稻”;如赵家堡开始被重视开发,各地专家学者接踵而来;甚至连一棵枯死多年的老槐树发芽……他们希望这些都是赵氏家族兴旺发达的预兆。
 
 
(来源:搜狐网)
 
 

 

全面介绍{ADWords}
忆程·游吧  CopyRight ©20062016.05 版权所有严禁抄袭
咨询电话:028-66767301转811 18081036779 QQ:1548331828 1311702056 
E_Mail: fengdaimin@hotmail.com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小南街123号冠城花园丹枫阁103室 网络部:成都市高新西区天辰路88号1-209